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若干新趋势

发布时间:04-29
分享到:


主要粮食产区北移且向主产区集中化步伐加快。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超过5%的省份,按占比由高到低的顺序,2000年依次为河南、山东、四川、江苏、湖南、河北、黑龙江、安徽8省,合计占53.6%;2020年依次为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9省(自治区),合计占63.3%。2001~2020年的20年间,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比重超过5%的省(自治区)共有8个,按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黑龙江(24.1%)、河南(13.1%)、内蒙古(11.7%)、吉林(10.4%)、山东(7.8%)、安徽(7.5%)、河北(6.0%)、辽宁(5.8%),合计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86.4%,仅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4省(自治区)就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59.3%。分品种看,主要粮食产区北移,尤以当前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的玉米为甚,稻谷次之,小麦变化不大。稻谷生产位居全国前3强的省份,2000年分别是湖南(12.7%)、江苏(9.6%)、四川(8.7%),2019年转变为黑龙江(12.7%)、湖南(12.5%)和江西(9.8%);小麦产量位居全国前3强的省份,2000年为河南(22.4%)、山东(18.7%)、河北(12.1%),2019年为河南(28.0%)、山东(19.1%)、安徽(12.4%);玉米产量位居全国前3强的省(自治区),2000年为山东(13.8%)、河南(10.1%)、河北(9.4%),2019年转变为黑龙江(15.1%)、吉林(11.7%)、内蒙古(10.4%)。相较于2000年,2019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产量位居前3强的省占全国比重均有几个百分点的提高。2001~2019年的19年间,黑龙江省稻谷、玉米增产量分别占全国稻谷、玉米增产总量的74.7%和20.3%。
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分化加剧。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黑龙江13个粮食主产区省(自治区),2000年粮食产量共32607.43万吨,2020年增加到52597万吨,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70.6%增加到2020年的78.6%。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粮食主销区省市,2000年粮食产量共4474.34万吨,2020年减少到2871万吨,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9.7%下降到2020年的4.3%。同期,11个产销平衡区省份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345.25万吨,增长了25.7%,但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却由2000年的19.8%下降到2020年的17.2%。在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2000年只有辽宁省人均粮食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共有四川、江苏、湖南、湖北4省人均粮食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7.2%、3.9%和0.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均粮食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数,2000年为15个,2020年增加到19个,其中14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明显扩大。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2367.6公斤、1580.1公斤和1523.5公斤,分别相当于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4.99倍、3.33倍和3.21倍。同年,人均粮食产量最低的北京市、上海市和浙江省,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仅为13.93公斤、36.75公斤和93.81公斤,分别仅及各自2000年水平的13.2%、34.0%和36.1%。从2000年到2019年,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比重从22.4%提高到28.0%;2001~2019年间,河南省小麦增产量是同期全国小麦增产总量的44.3%。同期,河南、山东两省小麦增产量占全国小麦增产总量的比重合计达59.5%。
粮食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程度明显扩大。我们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近年来我国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生产、消费的空间分离拉大,其影响值得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北移的同时,人口分布略有南移。人口数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按占比由高到低的顺序,2000年依次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河北和湖南7省,其人口数合计占全国的44.2%,其粮食产量合计占全国的46.5%;2020年人口数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依次是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河北6省,其人口数合计占全国的40.4%,其粮食产量合计占全国的36.7%。如果用31个省(市、自治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与其人口数占全国比重之差,作为对应省份粮食产量占比与人口数占比的偏离度,而且占比均用百分数表示,那么,31个省份这种偏离度的标准差在2000年为1.0,2020年扩大到2.6。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占全国的2.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3%;同年,广东省人口占全国的8.9%,其粮食产量仅占全国的1.9%。
在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和小麦主要用作口粮;玉米主要用作畜牧业的饲料粮,少量用于加工,用作口粮消费的比重则更低。2000年,肉类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依次是山东、四川、河南、湖南、河北、江苏和广东7省,合计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51.9%,其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2.7%。2019年肉类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依次是山东、河南、四川、湖南、河北、广东、云南和安徽8省,合计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50.8%,其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37.1%。按玉米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玉米产量超过全国5%的省(自治区),2000年依次是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四川,其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66.5%;2019年依次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省(自治区),合计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0.4%。肉类产量的空间布局虽然变化不大,但仍呈现明显的偏南分布格局。这与玉米主产区严重的偏北分布形成明显反差。
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品牌化、体验化趋势。温饱问题解决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需求日益由追求“吃饱”转向追求“吃好”、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提升,粮食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进程加快,优质、专用、绿色、品牌化粮食,如许多地方形形色色的有机大米、绿色粮食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粮食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黑龙江“五常大米”、吉林“梅河口大米”、山西沁县“有机黄小米”等区域粮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对食品营养、风味、口感、体验等要求的提高,带动专用化粮食种植迅速扩张。如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根据加工企业的不同需求,分别专门种植适用于制作面包、拉面、饺子的优质强筋小麦和适用于制作饼干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和居民康养保健意识的提升,带动“富有”或“定向含有”特定营养物质、专门用于功能性食品原料生产的粮食种植迅速崛起,如“富硒大米”。许多地方粮食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顺应了城乡居民对粮食消费不断增长的优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踊跃参与各种名优特粮食品种的打造,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与粮食消费需求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地方结合发展优质、专用、特色粮食种植,推动涉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发展稻乡游、开发稻田画、组织稻田认种等活动,顺应了城乡居民对生态、文化、体验等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姜长云)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