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人物故事/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人物故事 >
  • 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火绘葫芦”第五代传承人廉毅翔

用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火绘葫芦”第五代传承人廉毅翔

来源:叶婉发布时间:10-21
分享到:

用铅笔在巴掌大的葫芦上画好草稿,再用加热后的特制铜针在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这就是非遗“火绘葫芦”技艺。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做了3年大学生村官的廉毅翔,在基层服务期间拜师“火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牛成果老师,通过勤学苦练,被认定为第五代传承人。他将这项非遗技艺与特色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领域融合发展,让非遗技艺实现活态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发展。

2011年,廉毅翔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到龙湾屯镇当起村官,在制作“火绘葫芦”艺术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在这里,廉毅翔遇到了他的师傅——“火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牛成果。“我要帮扶这个项目,肯定要先学习。只有足够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发展它。”

毕业于美术专业的廉毅翔绘画功底扎实,但在纸上画画和在弧形的葫芦皮面上绘制图画差别很大。初学时,廉毅翔信心满满,一两个小时就能画完一个葫芦,然而画出来的葫芦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老师说我太急躁了,笔都还没热,没留下痕迹就挪开了。”廉毅翔回忆,当时牛老师告诉他,工艺品制作是需要耐心的,“老师说当我能用7天时间精心打磨一件作品,心态才达标”。廉毅翔静下心来,练习了将近3个月,掌握了“火绘葫芦”基本技法。之后,他用7天时间在葫芦上绘制出一幅山水画,得到了牛成果的认可,决定将其收为入室弟子。

在廉毅翔的努力下,合作社的营收从2011年的100万左右,三年后达到400万。后来,廉毅翔也获北京市市级非遗“火绘葫芦”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身份认定,作品多次获奖。

“葫芦是种植出来的农作物,跟农村农业农民关系很深。”廉毅翔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为了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他和牛成果老师一起根据葫芦的特性,探索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十渡镇建设2.0版本非遗火绘葫芦传习基地、葫芦景观种植示范基地,在顺义区龙湾屯镇建设占地百亩的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并将葫芦主题元素以景观形式融入景区、度假山庄、康养基地,在特色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领域融合发展,帮助开发美丽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他结合国潮理念,利用葫芦的原有器型和自然属性,制作出葫芦打火机、葫芦U盘等42种非遗衍生文创产品。“我们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吸引了很多人来参观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餐饮、采摘活动增收。”廉毅翔说道。他们还招了一些农民为基地工作,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人不了解这项技艺,就不会参与进来,传统文化的路就越走越窄。”抱着这样的想法,廉毅翔决定打开匠人心结,用开放的态度让“火绘葫芦”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几年来,廉毅翔和同事们直接培训学员3万余人,年龄跨度覆盖5岁至75岁,在学校、街道社区、妇联残联、老干部局等单位授课百余场次,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助力青年人形成热爱非遗文化的“朋友圈”,在少年儿童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实现了非遗技艺的社群传播和活态传承。

“我们就是抱着‘广撒网’的想法,先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项技艺,就会有人愿意接着去探索,成为接棒者。”如今廉毅翔也收了几名徒弟,在他眼里,无论收徒还是发展“火绘葫芦”这项非遗技艺,“都要有匠人精神,沉下心来钻研,就一定会有收获。”廉毅翔说道。

编辑:赵金霞

责编:赵廷举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